Contact info: (852) 3480 4230, info@smartcity.org.hk
MEDIA CENTRE

信報日報 智能城市

on 01 Jul 2010

信報日報

撰文:劉勵超 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員

香港在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展覽,標榜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的智能城市,「智能卡」成了香港智能生活的象徵。 世博提升了人們對更高質素的城市生活的期望,就算是世界名城的大阿哥如紐約和倫敦都不能再靠吃老本而要活化,也有沉睡多時的名城如北京上海藉奧運和世博來一個灰姑娘大變身,中東酋長國如杜拜則「無中生有」在萬里黃沙中打造廿一世紀的夢幻之城,印度接受日本協助發展三座綠色新城市, 提升印度的城市規劃水準,而美國一個地產發展商正計劃伙拍一間執全球網絡系統供應業牛耳的公司,繼在湖南長沙發展智能社區後再為內地省市政府提供發展智能城市的方案,把互連網絡與其他資訊科技系統融入城市基建的設計、建造和營運,將市內的建築物、住宅、運輸、保安、教育、醫護、公用事業和政府基建連繫起來,令城市更清潔和更有效率。

現今城市設計和發展的趨勢,都不僅局限於研究如何應用科技管理城市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 年前有歐洲大學作了一個以歐洲七十個中型城市為對象的智能城市研究,以它們在六項特徵 (characteristics) 、三十一個因素 (factors) 和七十四項指標 (indicators) 的表現為這些城市排名,詳情可流覽網址www.smart-cities.eu。 該六項特徵為「智能經濟(競爭力)」、「智能人才(社會及人力資產)」、「智能管治(公眾參與) 」、「智能流動性(運輸及城際連繫) 」、「智能環境(天然資源)」和「智能生活(生活質素)」。 由此可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智能表現未夠全面,要改善和加強的地方很多。 以三藩市政府的綠色都市政策為例,它是全方位推行,涉及建築物設計、集體運輸系統管理、垃圾處理、利用電話推廣廢物回收、共用環保車輛和購物袋收費等。 香港如要推行這樣的政策,光靠環保局和負責創新科技與資訊科技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兩支弓拍住上」是不成的,還要有更高層的統籌及其他政策局的支持和配合。

我們不乏負責或關注城市硬件(如基建、土地、綠化)和軟件(教育、城管、文化)長遠發展的機構與團體,諸如官方(但有民間代表)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環境諮詢委員會、綠色建築議會、交通諮詢委員會、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諮詢委員會,區議會等一大堆決策和諮詢委員會,半官方的房屋委員會、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業界和學術界的規劃、建築、工程、測量、運輸等專業團體和學會、上月剛成立的跨行業香港城市設計學會,以及多不勝數的其他民間組織。問題是大部份持份者都是有點瞎子摸象,對問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看得比較片面。

要達致全面智能城市的目標,政府可以考慮以去年十月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為基礎,由策發會牽頭提供一個常設平台,透過集思會、公開講座和研討會等不同渠道,讓各方的主要持份者在旣定範疇內除了以自己界別的角度分析問題和提出建議外,還可同時聽取和考慮其他界別未必相同的意見。 這個安排有助社會各界及早完成磨合對具體規劃和落實策略的分歧,達至實實在在的眾志成城 - 一個更廣義的國際智能之城!

原文刊於《信報日報》2010年7月1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