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info: (852) 3480 4230, info@smartcity.org.hk
MEDIA CENTRE

信報財經新聞 運輸管理欠缺智慧

on 17 Jun 2016

信報財經新聞


撰文:劉勵超 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員(地政總署前署長)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創科局將與科研及公私營機構共同研究建設「智慧城市」。筆者最近一次親身經歷,顯示香港在這方面實在非常落後。事緣筆者上周早上乘巴士由淺水灣往中區,到了黃泥涌峽道與司徒拔道交界廻旋處,就加入了車龍成為龍尾。眼見司徒拔道往山頂及淺水灣方向一輛車的蹤影也沒有,已意識到應該是前方發生交通意外,上下行的車輛都被堵住。同車乘客中有人急忙下車,步行至藍塘道轉乘往跑馬地的車輛,筆者原先留在車上靜候,以為有關部門會迅速妥善處理,令交通回復正常,豈料一等便是45分鐘,期間巴士車長並沒有發布任何訊息,令仍留在車上的乘客進退維谷。筆者終於按捺不住,選擇下車沿司徒拔道徒步往灣仔,方見司徒拔道上下行車龍長達兩公里。

其實,這宗交通意外引致交通癱瘓和市民不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以香港現時的通訊系統技術水平,就算並非智慧城市,也絕對不是問題。首先,最早抵達肇事現場的警察應該通知總部轉告運輸署,後者應即時透過電台廣播促請前往司徒拔道的車輛採用其他道路前往目的地,以及通知巴士公司和的士台。巴士公司便可指示車長轉告乘客前方交通意外引致堵車,由乘客自行決定下車還是靜候,免得導致浪費時間和誤事,令趕時間的乘客鼓噪。

事實上,現時運輸署也有透過該署網頁實時直播全港各大交通要點和公路的交通情況,但是只限於裝有攝影機的地點,對想知道突發交通資訊的市民幫不了忙。筆者當日也有登入該署網頁查看有否關於司徒拔道交通情況的資訊,結果是沒有,相信運輸署在更新突發事件資訊速度方面,有相當大改善的空間。運輸署應仿效入境事務處設立的外遊提示登記服務,為已登記的市民提供道路交通情況自動通報服務。現時不少商業機構如航空公司及媒體均有網絡應用程式為已登記的手機用家提供最新消息或新聞,政府打造香港成為「智慧城市」所做的基本工作,明顯比商業機構落後和遜色。

香港的商業機構有條件比政府做得更好,因為它們可向市場購買其他「智慧城市」採用已久的技術。在歐洲,如德、法、英的城市,沿線所有巴士站實時顯示將到站的巴士號碼、目的地、預計到達該站的時間等,讓候車乘客有心理準備。有些國家的長途火車車廂內也會顯示預計抵達下一站的時間,讓乘客準備下車或利用時間進餐等。又如澳洲悉尼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場內,每個泊位都有感應器,車位有車停泊時會亮起紅燈,空置時轉為藍或綠燈,一來省卻駕車者在車場內繞圈找泊位的麻煩,二來幫駕車者省電油,三來減少停車場內的廢氣排放量。不過,裝設這些智能系統無財不行,香港的私營公共運輸公司有否經濟誘因把服務「升呢」,也是一個問題。

以上舉幾個順手拈來的例子,旨在指出香港要發展成「智慧城市」,應該用「兩條腿」策略。其中須定下當前急務和短期目標,採用其他「智慧城市」行之有效的技術和設備,將其「本地化」,盡快推行,這樣做可在最短時間內拉近香港與其他「智慧城市」的距離,讓市民盡早感受到《施政報告》中惠民措施是實在而不是空談。再舉例說,內地城市和台灣路口的交通燈,多年前早已裝置燈號剩餘時間倒數顯示,讓司機和行人準備開車停車和過路或停步。假如香港連這點也辦不到,「未學行先學跑」,投放大量資源去研發以智慧城市為目標的創新科技,雖然長遠而言是正確做法,只怕若未能在兩三年內拿出成績,現屆特首又連任的話,政客便會多一個課題,批評政府假大空和「走數」!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天圓地方》 2016年6月17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