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追趕智慧之城
撰文:劉勵超先生 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員(地政總署前署長)
特區政府慶祝特區成立20周年,主辦一連串活動,包括本周舉行的2017互聯網經濟峰會。為峰會揭幕的論壇以「智慧城市提升生活質素」作專題,除請來特區政府官員、內地及海外專家作專題演講,介紹各地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和趨勢外,亦舉辦了兩個討論環節,分別是「持續發展香港作為一個智慧城市」及「繁榮香港──共建智慧社區」,檢視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現狀及將來。
龜兔賽跑遭後來居上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葛珮帆和莫乃光兩位立法會議員,以及海外和本港的商界與學界代表。雖然主辦者是特區政府,但討論嘉實對政府發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角色和評價卻相當有批判性,似乎是不吐不快。筆者很認同他們的評論,有見讀者們大多是智慧城市的沉默持份者,特此綜合眾論者的主流意見與大家分享。
首先,香港20年前因引進滙集乘搭交通工具、購物、吃喝及其他消費用途,既儲值又可增值的八達通卡,藉此躋身頂尖世界智慧城市行列。
反觀今天,香港雖在資訊科技的基建及硬件方面仍比大部分國際都會佔優,但政府卻「捉到鹿唔識脫角」,沒有好好加以利用,變成了龜兔賽跑中的輸家,甚至比不上後來居上的幾座內地大城市,更遑論紐約、倫敦、洛杉磯等歐美大都會。
引用與會的一位海外嘉賓的說話,我們面對的,只有成功或失敗兩條路,若我們不察覺市場的蛻變,以「行之有效」作護身符,故步自封,不願重新發明(reinvent),且欠缺市民推動,必然走上失敗之路。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特區政府雖然多年來斷斷續續地打着發展智慧城市的旗幡,實際上卻力有不逮,流露出論者們的挫折感和無奈。
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究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內部高層次的領導和督導,協調和統籌涵蓋發展智慧城市多方面不同範疇的政策局和執行部門。
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推廣和統籌工作, 現由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和轄下的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負責,在政府行政架構裏,頂多是與其他政策局平起平坐,沒有權力和能力令後者改變他們的政策、規則、資源分配和工作安排的優次,以配合發展智慧城市的目標。
有商界舉例稱,曾經花了4年多時間,才說服眾多工務部門同意在街燈柱上裝設IoT感應器,故此有論者認為,新特首上任後的一項首要工作,就是改變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的思維,把它們連繫(connect)起來,拆牆鬆綁,不是以方便部門工作為首要考慮,而是以方便市民生活工作和製造商機刺激經濟為本。
論者又認為,香港落後於其他智慧城市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利用在港普及使用的各種數碼裝置和電子設施收集大數據(big data),然後在保障私隱的前提下開放予商界和公眾使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改善城市生活質素。
大家若同意以上的看法,不妨多點發聲,敦促政府改革內部工作文化,開放大數據,加快加強發展智慧城市。
另一方面,當政府今年稍後發表《智慧城市發展藍圖》時,若主流意見支持立法建議或撥款申請落實藍圖時,非建制派的政黨也要理性客觀看待,莫如今屆政府任期內凡事政治化,不惜把一些惠民和有利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玩「拉布」,把市民和香港拉來作鬥垮特首的陪葬品。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天圓地方》 2017年4月13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