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教育網「智SmartCity」欄目 (通過社會創新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二))

通過社會創新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二)
上一期提到「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可以改進及優化產品或服務中的業務模式、程序和方法,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及不同界別人士的期望。社會創新並非以盈利作為單一成效指標,同時需要衝量其社會效益。就此,通過社會創新塑造的新産品或服務可有更大的跨度丶深度和多元性。
伴隨着科技發展迅速,服務業與實體產品經濟的份額已逐步拉近,而社會經濟發展亦已從傳統工業化生產發展到知識型經濟,而傳統工業亦已經逐步發展至工業4.0時代,加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和智能化元素,甚至在流程中增加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以提升整體生産效益。在服務產業上,除了採用各種智慧模式及擴展至人工智能推理模型應用,亦考慮了人類健康丶社會公平丶教育和學習丶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訴求。
香港是一個世界級先進城市,各種科技已通過智慧城市中的多元生態系統,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
便利長者智能的科技
長者需要便利的生活設施,有防走失流動警報系統、智能健康監測設備、長者生活資訊網上平台等。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有「e123長青網」,這是一個為長者及其家人而設的一站式生活資訊網站和App,涵蓋各類長者優惠、健康、社區服務、社交、學習、腦部健康、護老、經濟援助、就業及義工等範疇。此外,該平台還設有智能回覆機械人以解答安老院服務疑問,並提供「長青講場」虛擬中心供廣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並分享不同活動資訊。
啟發兒童與青年、輔助殘障人士的科技
兒童方面,安全及教育是一般的關注範疇,市面上已廣泛提供智能監視系統或智能學習輔助工具。青年可能在環境保護丶文化保育,以及社交互動方面有不同層面的興趣。殘障人士則需要高度的無障碍設計和智能輔助技術。
建立新時尚和智慧低碳生活
營運機構通過社會創新,建立多個具協同效應的服務,推廣6R綠色新生活、新時尚和智慧低碳生活,並同時邁向多個可持續發展指標。筆者早前帶領一群大學生及年輕人參觀由離島婦聯於東涌營運的「綠在離島」,透過回收可重用物料及環保教育活動,宣傳減廢惜物的環保訊息。建基於基礎回收和教育服務上,營運機構的員工積極指導不同年齡層學習使用各類智能設施,包括電子磅、廚餘回收機和獎賞計劃。園內更自發額外加入多項生態設施,重用廢木材丶生物科技方法分解廚餘和魚菜共生等。營運機構亦經常在離島區內舉辦各種線上和線下工作坊、嘉年華,甚至在亞洲博覽館和東涌海濱長廊舉辦大型綠色教育活動,同時亦在東涌北營運一間社會企業,提供環保及健康生活服務及產品。
賦予社區力量
通過社會創新賦予社區力量的例子比比皆是。當社會創新成為了本地文化,並配以各項智慧方法和智能系統,創新不會止於今天。就讓我們繼續把社會創新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思維,促進香港整體的智慧城市發展。